其他

教师在幼儿游戏中有效观察的策略

2017-09-28 李瑛 早期教育

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吧!



游戏是幼儿重要的生活方式,因此,理解游戏、理解童年、理解幼儿的生活应该成为教师的必修课。教师在指导游戏时要根据每种游戏的特点及幼儿的需求来进行指导。幼儿在玩游戏时,由于使用的材料不同、游戏的规则不同、幼儿的已有经验不同等因素,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形式,在不同的游戏中表现出的问题也是不同的。


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:“要教育幼儿就要了解幼儿,而观察幼儿正是了解幼儿的主要途径之一,是教师进行有效指导的前提。”因此,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,成为幼儿游戏过程的观察者。观察游戏不仅能帮助教师制定游戏计划,也能使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,有的放矢地指导幼儿游戏。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,才能够制定出幼儿需要的、有针对性的游戏指导计划。当给幼儿提供一定的游戏材料后,教师应观察新材料对幼儿游戏行为的影响,如:导致了什么样的学习行为?是否引起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?通过观察,教师能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、认知水平、个体差异等,捕捉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的兴趣点和矛盾点,以进行适时、适度的指导,支持游戏进展。


区域游戏全程观察,推动游戏发展

学习观察幼儿游戏的最终目的,就是为了使我们教师能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案,不断地改善自身的教育行为,不断地面对幼儿在游戏中的不同反应、不同表现做出积极的、有效的回应。在区域游戏中,教师要耐心、仔细地观察幼儿,掌握孩子的活动情况并作适当的反馈,这是教师指导好幼儿游戏的关键。


中班区域游戏——“医院”开始了,豆豆和毛毛迅速地穿上工作服等待“病人”来就诊。等了好久,一个“病人”也没有来,豆豆开始坐不住了,不停地跟外面的小朋友打招呼,请他们进来。可是小朋友都不理睬,百无聊赖的两人发现了“医院”角落里的长毛狗,就商量着给小狗看病。他们一会儿给狗量体温,一会儿给小狗吃药。忙了一会,豆豆说:“哎呀,小狗浑身发抖了,要挂盐水了。”两人忙着为小狗挂上盐水,毛毛一边挂一边用手揉着小狗的毛,轻轻地说:“小狗,不要抖,不要怕,我会陪着你。”豆豆一会儿到“药房”,一会儿到“病床”边,不停地送药送水。没过多久,豆豆就说:“毛毛,小狗还没好,要动手术的吧。”于是两人就忙着为小狗披上衣服,抱着小狗到“手术室”去了。但由于经验的缺失,在“手术室”里两个孩子的游戏是笼统的,缺乏细节上的指导。这时,教师参与了游戏,提了一些合理的建议,如动手术要准备什么,手术时应该干什么(输血、麻醉、用仪器测血压等)。教师在全程观察的基础上适时地参与,推动了游戏的继续进行。


由于班级人数较多,幼儿进入区域游戏后教师的观察就应接不暇,很多时候都是走马观花,很少能耐下心来细致地观察、倾听。我庆幸全程观察了豆豆和毛毛的游戏,并适时给予了帮助,这也使我认识到区域游戏需要全程观察后再指导,如果没有全程观察,在指导时容易造成失误,影响幼儿自我反思的过程和自由的表现。在区域游戏中,幼儿之间大量的语言交流包含了改进幼儿发展的内容、使区域游戏进一步深化的契机。这时教师就应该是一位细心的观察者,去倾听幼儿说话,有意识地作全程观察,它能使教师更准确地了解孩子,更有针对性地支持、帮助孩子去做他们想做的事,做成他们想做的事,支持幼儿在游戏中不断探索、发现、验证、吸收、同化新信息,建构自己的“理论”,获得有效的发展。



探索游戏定点观察,提高幼儿能力

定点观察即定点不定人观察。教师可以固定在活动中的某一地点进行观察,见什么观察什么,只要在此点的幼儿都可以作为观察的对象。定点观察可以获得一些动态的信息,了解到幼儿在游戏中使用材料的情况、幼儿交往情况、游戏情节发展等。运用这种方法,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某一个活动的开展情况,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,以及在活动过程中的种种表现,使指导能有的放矢。


在一次探索游戏中,我按幼儿的水平设置了多组活动,每组活动又有不同的层次,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入各组的活动,其中阳阳和笑笑选择了第三阶段的称圣女果并记录的活动。活动开始,阳阳将8 颗圣女果放进秤盘。由于秤是用木棒自制的,比较粗糙,再加上阳阳打秤杆时动作较大,秤砣要么放得太外面,要么太靠里,秤杆一直往上翘。阳阳开始还是笑眯眯的,可是试了很多次还没有成功后,焦急的情绪写在了脸上。看到老师过来,他慌忙在记录纸上写了个记号。我看在眼里,轻轻对他说:“阳阳,你先称,称好了再记,你的秤不能保持平衡,你觉得问题出在哪啊?”阳阳装做思考状,眼睛不住地看老师。“你先看笑笑怎么做的吧。”阳阳停下手中的活,认真地看笑笑的操作,笑笑也显得格外认真,不久阳阳也学会了调节平衡的方法。


在游戏中阳阳不能使秤杆保持平衡,说明他其实处在第二层发展水平上。我们及时提供了符合幼儿“最近发展区”的材料,在产生认知冲突时采用了有效的指导策略,并针对观察到的现象及时介入,遵循幼儿差异性的原则,以问题为媒介作为阳阳解决困难的支架,使他学到了调节平衡的方法。在定点观察,发现差异后,敏感地捕捉孩子“需要发展”的时机,就是教师在深入观察了解幼儿的基础上,把握好介入的时机。教师要善于耐心倾听,不要急于给幼儿提供帮助,而是通过材料、问题等媒介引导幼儿独立探索,帮助幼儿解决困惑。教师只有观察到位,措施有效,才能使师生之间产生有效、和谐的互动。


在探索游戏中,如果挑战难度过高,幼儿可能会感到挫败,因而放弃或退出;如果挑战难度过低,他们的行为可能变得消极。因此,教师必须非常了解每位幼儿,同时在游戏中仔细观察,如果发现挑战不适宜,应及时做出调整或者改变方向。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,是教育的艺术,也是促进游戏的艺术。



游戏过程中连续观察,改变幼儿行为

游戏也是发展幼儿情感发展的重要途径。幼儿是因为喜爱游戏而游戏的,在游戏中,幼儿能体验到轻松、愉悦和乐趣。幼儿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自在地发展自己,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在游戏中获得情感的满足。甚至幼儿还可以通过游戏来排解不良的情绪,获得心理的松弛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游戏也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手段,把游戏作为幼儿自我表达的自然媒介,让幼儿有机会在玩的过程中发泄内心的紧张、不安、迷惑和混乱等情绪。


浩浩是个好动的孩子,经常会为了一个玩具和小朋友吵起来,有时还会突然地把小朋友刚搭好的东西给毁掉。我们希望在轻松有趣的游戏中进行一系列观察,来发现浩浩在活动中的细微变化并顺应他的需要进行推进。在角色游戏时,我们会邀请浩浩担任维持秩序的警察;建构游戏时我们会向小朋友们展示浩浩拼搭的玩具;同时在游戏中我们还会主动与浩浩一起游戏,分享游戏经验。渐渐的,浩浩的攻击性行为少了,对小伙伴们友好了许多。我们在游戏活动中连续观察,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,为浩浩创造一个改变不适宜行为的空间和环境,让孩子在轻松的活动中放下戒备,改变行为,从而有序地生活和学习。通过这个案例,我们完全相信,当我们在游戏时将规则和秩序融入一种尊重、平等、亲切的环境和氛围中,老师和孩子之间便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。




不同年龄段幼儿游戏时教师的观察策略

小班阶段:个别、小群体游戏的观察

兴趣和个性较相同的孩子常会自发地组成一个个小群体,在一起游戏和活动。这时候就需要教师采用观察记录的方法,在自然的游戏场景中,抓住孩子的独特行为,或是将孩子在一段游戏时间内的语言、动作和行为反应进行持续的记录,以此来了解孩子在游戏中的情感态度、注意力、社会性和兴趣各方面的发展和倾向,为幼儿的持续发展提供依据。


中班阶段:顺应孩子发展特点的观察

日本的幼儿心理学家发现,四岁半是孩子发展上的一堵墙,顺利地越过这堵墙,将有利于孩子自我意识和自信心的发展。教师应把握中班孩子发展的关键期,以尊重为前提,关注每个孩子不同的发展倾向,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,激发孩子游戏的欲望和主动性,创设丰富的游戏环境,投放适宜的游戏材料,给予孩子充足的游戏时间,有意识地进行个别观察,在观察中推动游戏的发展。


大班阶段:追随孩子发展轨迹的观察

大班孩子能力飞速发展,他们求知欲、表现欲旺盛,个体差异逐步扩大。由于智能强项的不同,发现、提出、解决问题的指向也会有差异,在游戏中凸显出鲜明的特点。教师以游戏为载体,观察、了解孩子,追随每个孩子经验发展的轨迹,让孩子有兴趣来主动探索。教师可以从中分析孩子的发展趋势、了解孩子的发展需求,调整自身的教育行为,促进孩子个性化的发展。





策划   早期教育媒体融合发展部

编辑   早期教育媒体融合发展部  马辉


早期教育

一个有爱的公众号


长按二维码关注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